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教育部今年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其中,“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设立,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3所高校率先获批设立。这个新开设的专业有何特色?又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正处于技术创新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碳市场推动下,CCS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尤其是在海运脱碳领域。事实上,对现有船舶而言,高昂的改造成本、漫长的更新周期、新型燃料基础设施的匮乏构成减排“三重壁垒”。在诸多路径中,船载CCS技术因“即装即减”且兼容现有船舶动力系统,被视为撬动存量船舶深度脱碳的解决方案之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2023年公布的《澳门长期减碳策略》明确碳减排的总体目标,“澳门将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推动电力、陆上交通运输两个主要碳排放领域优先于2050年前实现深度减碳,达至近零排放”。
中国的“双碳”目标是确保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简报(Carbon Brief,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网站,其内容涵盖气候科学、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的最新发展)最近表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4年达到峰值,比预期提前了六年。
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背景下,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业链低碳水平的核心标尺。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为应对国际碳壁垒挑战、服务“双碳”目标,我国正全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7月15日,镇安县林能科技生态防护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挂网公示。这标志着商洛市首个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是继榆林市榆阳国资碳汇造林项目后,陕西省第二个公示的同类项目。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等组成,其中以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最主要的部分。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是评估海洋碳汇能力与潜力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过程和机理,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同时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开展海洋碳汇交易、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认为,碳排放权即发展权。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从三个维度深化对碳排放的科学认识:历史维度,正视历史责任,建立工业革命以来碳累积排放核算体系;发展维度,追求发展平权,构建满足发展中国家合理发展的碳排放权动态分配方案;治理维度,推动技术共治,创新绿色清洁技术。
近年来,围绕绿色金融的重磅政策描绘出行业发展的十年目标和路线图。决策层的重视、市场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压力,正汇聚成一股“不得不干”的合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40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绿色产业。绿色保险也加速前行,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从《通知》部署的8方面重点任务来看,对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带来积极影响。”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建设零碳园区可实现新能源的就近就地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