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市集美区顺利完成,现场共交易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2450吨。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的实际情况,集美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发了《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排放方法学》,为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政策工具。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清缴启动,同时也提前明确第四个履约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安排。2024年,将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轮履约。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后的首次履约,本轮履约有何变化,又有哪些新特点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方案》的印发,将推动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也将有力夯实\'双碳\'工作基础。”业内专家认为,《方案》系统部署了从当前到“十五五”期间碳排放核算的各项工作任务,对系统提升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搭建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数据底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隔两年后,碳排放的统计和核算迎来了新的推进和落实方向。10月23日,国家发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着眼于服务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重点推动完善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层级碳排放核算制度和标准,部署了8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家及省级地区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全面建立。
鉴于绿证与CCER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互补优势及潜在的协同潜力,《通知》明确二者市场边界,防止项目重复获益,并强化两者之间的政策协同与有效衔接,从而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最新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1.5°C目标将在几年内化为泡影。
焦念志告诉记者,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另一方面,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不过百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应显著。他指出,在通过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可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又为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与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业内人士看来,绿色金融是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为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还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绿证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的边界以及衔接的具体要求。绿证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机制。两者的功能和定位有何不同?为何要进行衔接?相关举措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何助力作用?
10月20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闭幕式上,多位业内大咖、专家学者围绕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国际合作推进零碳目标展开讨论。整体来看,目前价格激励机制引导低碳投资分配最为有效,但碳市场、碳价格也会有缺陷,碳市场“漂绿”现象、碳价格波动大、碳配额现货与未来价格衔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而金融市场有经验和能力能更好地帮助碳市场、碳价格的形成与建设。